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考研 - 考研专业 - 正文

2017考研武汉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国际关系

来源:3773考试网 2016-5-26 14:03:06

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三年制)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问题,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毕业后能胜任教学、科研、外事及其他相关工作。

   二、研究方向
   1.现代国际关系
   主要研究现代各主要国家的国际战略、外交政策及对外关系,特别注重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国际问题,探讨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

   2.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主要研究1949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战略环境、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以及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贡献,评介国外关于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状况。

   3.国际关系理论
   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演变规律,综合外交学、国际法、国际关系史和现代国际关系等学科的重要理论与研究方向,学习与研究国际关系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规律。

   4.大国外交(含美国、欧盟、日本)
   主要研究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的外交战略与政策,分析其国家利益定位与外交实践,研究其未来外交走势,并评析它们与中国的双边关系。

   三、学习年限
   1.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基准学制为三年。

   2.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申请提前一年毕业。

   3.课程学分修满后未完成学位/毕业论文的,由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后,可以提前离校,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时间可延长至四年。

   4.申请提前毕业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成绩优异,创新能力强,并在申请提出之日前在本学科指定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且署名单位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

   5.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不能完成全部学业的,以结业论。

   四、课程设置、学分
   (一)课程设置
   见学校官网。

   (二)学分分配
   应修满学分总数不低于42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8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10学分,自选课7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历考取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不少于2门的指定专业选修课程,不计学分。

   (三)考核方式
   所有学位课必须考试,形式可采取笔试或口试。笔试可采用闭/开卷考试或课程论文写作形式,口试必须有记录。

   五、必修环节
   (一)实践环节
   根据教学需要和研究生本人实际情况,安排参加教学实践,或安排对本科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等。各研究方向还可以安排社会实践或科研实习,主要是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校内外的学术报告会、出差调研等。实践环节总时间不少于三个月。

   (二)开题报告
   第三学期末,确定论文范围,在校内外搜集资料。在导师指导下,拟订论文撰写计划,在本专业指导小组内作开题报告,经过专业指导小组讨论和同意后方可进入专题研究,在反复修改写作提纲的基础上正式进行论文撰写工作。

   (三)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在第四学期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度。指导小组对参加考核学生在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与论文写作进展等方面参照研究生院与本学院相关标准进行考核评定。依据考核结果,学生具体流向分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答辩资格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必须在所属学科的指定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否则不得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二)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答辩委员会由导师指导小组3-5名成员参加。答辩环节由学位申请人陈述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状况、答辩委员会提问、申请人回答、答辩委员会决议等若干项组成。答辩委员会指定专人对答辩状况做详细记录。答辩委员会根据申请人学习成绩与答辩状况进行投票表决。待答辩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将建议学位委员会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

   (三)论文评定
   答辩委员会成员以及论文评阅人应根据以下标准,对申请人的学位论文按照优、良、合格三级标准做出评定。

   (1)论文选题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体现本专业所属方向的特点。
   (2)结构合理,文笔流畅,中外文资料翔实,注意规范。
   (3)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做到言之成理、论之有据。

   (4)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5)论文在总体上应体现作者坚实的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体现作者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体健康,通过课程学习、学术讨论、学术调研、参与学术报告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各种形式,着重培养其独立科研能力。

   八、其他
   1、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2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成绩合格,不计学分。

   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作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必读书目参见学校官网。

   3、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在导师指导下参加至少一项课题研究,必须参加至少8次学术交流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做记录。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

   4、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培养计划应对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学术活动、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工作做出具体安排。

   5、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手机版
    琼ICP备12003406号